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世界海洋日】讲给你听 | 承载着海洋与时间的贝壳故事

   

讲给你听


海洋与贝壳的


故事


假如你研究过中国的汉字,你会发现,“贝”字旁的汉字几乎都与钱有关。贝壳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的象征,更是承载着海洋故事的最好方式。让我们先来看看贝壳中的大熊猫——鹦鹉螺。


你还记得鹦鹉螺吗?不是《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哦,是真正的鹦鹉螺。

鹦鹉螺的学名叫Nautilus,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但都是暖水性动物,而且生活环境需要高压,所以人工很难养殖。



稀有的一级保护动物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Ⅰ类保育动物,其稀有程度不亚于大熊猫。鹦鹉螺有90只腕手,无吸盘,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在休息时,总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向后移动。



鹦鹉螺壳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朔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从对古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中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而当时月亮围绕地球一周只要9天。



奥陶纪的顶级掠食者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死亡后随波追流的空壳

当鹦鹉螺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专著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那契数列,而斐波那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的。



鹦鹉螺的故事讲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也看到了奥陶纪里,死亡鹦鹉螺的终生漂泊在海上的外壳呢?其实说到贝壳,有一个人,他为讲贝壳故事而代言。


“大家最近都在说小目标,我的小目标是用15到20年的时间完成一万场讲解。”

他叫李宗剑,他是青岛市贝壳博物馆的执行总监。他说,他想为贝壳代言,把每场讲解都讲到让大家点赞。


  • “你听法螺放大手机音乐的功效不输音响设备吧!”

  • “你看这只日本的旋梯螺竟能和马来西亚的贝壳严丝合缝的拧起来。”

  • 记者见到李宗剑的时候,他都没详细地介绍下自己,就唠起了贝壳的“前世今生”。


贝壳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是李宗剑和他的团队在研究时偶然发现的,他说,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美学等知识都可以从一只小小的贝壳中找到答案。

? 这个壳呈黄色带火焰色彩的龙宫翁戎螺是李宗剑的“心肝宝贝”,也是贝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全球博物馆和贝类收藏家手中仅存300只左右。

  


? 长1.3米的大砗磲也是难得一见的宝贝,有着“贝王”的美誉,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它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贝壳故事


李宗剑常跟人家开玩笑,“贝字旁的汉字几乎跟钱都有关系,想发财怎么能不了解贝壳呢!”博物馆里的贝字族谱挑选了60个最常用的汉字,来展示汉字的演化过程。

“你要让小朋友听得懂,也要让大学的教授愿意听,这就是专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喜好的人,李宗剑会“私人定制”不同的版本。

一个好的讲解,是要有画面感的,而贝壳的内部结构并不好用语言的方式呈现。李宗剑就和他的团队原创一些实验作为展示方式,真真正正地做剖析。

让蛤蜊皮也能变的鲜活起来,

李宗剑说,海洋文化是青岛的特色,

而能替海洋说话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贝壳。


?

贝撬动的世界,他想一直讲下去。

图文来自于:青岛日报、青岛贝壳博物馆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 : 海洋世界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