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海洋之美源自缤纷 ——记南海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工作

采访报道:罗茜、陈瑞峰、      

石荣贵、熊声龄、杨一、卢雪娟

海洋之美源自缤纷

——记南海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工作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海洋生物多样性维系着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生态平衡,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持系统”,具有广泛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我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早缔约和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我国人民必须履行的共同义务,也是关系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

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南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特征、多变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多种生态系统,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被列为全球高度优先保护的区域。近年来,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南海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已连续多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整体形势严峻,加强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保护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地方海洋部门和科研院所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成果,为了解南海生物多样性现状、掌握变化趋势和制定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对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为生物多样性检测的实验室鉴定和分析(向左滑动查看)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每年春季和夏季,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组织开展了南海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珊瑚、红树植物和海草等。南海区生物多样性重点监测区包括珠江口、大亚湾、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广西北海、北仑河口、海南东海岸和西沙等海域,涉及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生态系统。2016年,南海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0种,浮游动物518种,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1211种,造礁石珊瑚81种,红树植物10种和海草6种。

图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检测的外业采样(向左滑动查看)

     

     2005年以来,南海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先后设立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通过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南海珍稀濒危物种、优良生物种质资源和重要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公众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产生了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现场检测

     红树林生态系统属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湿地修复工程、同时也是国家海洋局党组部署的六项重点工程之一“南红北柳”中的“南红”。广西山口和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监控区是南海区重点监控的红树林生态区域,近5年来其面积、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保持稳定,红树群落和林相保持良好,部分区域幼苗有增多的势头。2016年,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鉴定出真红树植物6种、半红树植物3种,记录到鸟类174种,包括全球性受威胁鸟类5种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5种,新增鸟类记录13种,近年来鸟类种数持续增长。

红树林调查


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最大,也是我国南海所独有的生态系统,是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具有特殊价值的、生物活动高度集中的海岸生态关键区。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珊瑚礁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在广东徐闻、雷州、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三亚、万宁大洲岛、昌江棋子湾等地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监测已经连续开展了多年,以十年尺度来看,南海区珊瑚礁处于退化状态,但近年来退化趋势已减缓,并趋于稳定。

     2014年以来,在国家海洋局的部署下,南海珊瑚礁监测工作持续向远海推进,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三沙海域珊瑚礁生态专项调查监测,获取了西南中沙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详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填补、更新了区域珊瑚礁生态信息,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珊瑚礁调查与评估技术体系。综合来看,近三年南海区珊瑚礁区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白化与死亡现象,也没有大规模的珊瑚病害与敌害生物出现。


图为珊瑚礁调查

     为深化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将按照国家海洋局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不断改进监测方法、拓展监测生物种类、优化监测评价标准、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典型生态系统业务化监测,实现南海生物多样性的全覆盖监测,全面掌握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 : 海洋世界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