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马拉维湖的鱼类 代表鱼:非洲王子的来历

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吧

马拉维湖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东非裂谷带内,由断层陷落形成。湖的中线、北岸和东岸形成马拉维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边界。马拉维全称:马拉维共和国(齐切瓦语:Dziko la Malaŵi;英语:Republic of Malawi),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被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三国包围其中,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511.8万。马拉维就得名于其境内的马拉维湖,这个湖是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南北长560千米,东西宽24~80千米,面积308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有很多世界独一无二的淡水鱼种类。

马拉维湖除南部外,三面山峦迭障,风景秀丽。

湖水由四周14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鲁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后,向南流经希雷河同赞比西河相连。湖区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只有东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属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沿湖有卡龙加、恩卡塔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东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维皮亚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对耸立在狭长的湖面两岸,形成两道壁障,景色极为壮观。

大约在3000万年前,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开始张裂拉伸,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一些谷底渐渐形成一系列的湖泊,大约在100-200万年前,在大裂谷的最南端形成了马拉维湖,随着大裂谷不断的扩张,800万年后,马拉维湖将与印度洋联通,形成一条新的海峡。

由于整个湖区位于裂谷地段,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好似浮悬在半空之中的一处仙境。深入湖区,仰望绝壁险峰,瀑布奔泻,银线飞舞;遥望湖湾水域,微波细浪,茫茫无涯。马拉维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集多种佳景于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环绕,惊涛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别是北部湖区,被誉为中南非洲最壮丽的湖光山色。加之湖区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历来就是非洲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 

马拉维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异湖泊。据报道,上午9时左右,马拉维湖的泱泱湖水开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约“休息”两小时,湖水继续消失,直至出现浅滩才渐渐停息。4小时后,“退避三舍”的湖水络绎返回“家园”,使马拉维湖又恢复了原有的丰盈姿容。下午7时,湖水开始骚动,只见水位不断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倾泻八方;大约两小时后,马拉维湖才风平浪静。但是,马拉维湖的水位的消长并无一定的规律可循,有时一天一度,有时数日一回,有时数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左右,“重演故伎”,前后约持续12小时。该湖水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虽经各国地理学家多年探究,至今仍未解谜。

马拉维湖以鱼类丰富而闻名于世,被生物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研究脊椎动物的最好场所,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在马拉维湖众多的鱼类中,既具有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具欣赏价值的首推丽鱼(慈鲷)。丽鱼的生活习性很有趣,当成熟的雄性丽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岩石,或用嘴衔沙筑就自己的沙堡后,便开始择偶婚配。在此期间,它们各自严守门户,绝不容许“他人”涉足,而对雌性丽鱼则是殷勤之至。交配以后,雄性丽鱼一身轻松,雌性丽鱼则把鱼卵含在嘴里,直到孵成小鱼,并把它们带大。小丽鱼是在“妈妈”的嘴里长大的。雌丽鱼嘴里能容得下15~20条小丽鱼。马拉维湖还有一种有趣的丽鱼,它们习惯于寓居蜗牛壳,还能改变自身的性别。传说假如雄鱼不幸身死先亡,与其相爱的雌鱼久盼不得相见,她便会因此变成雄鱼。其实是经过长期进化所形成的特性,如同其他一些种类的鱼一样,当没有雄鱼的情况下,一些雌鱼会变成雄鱼,以满足族群的繁衍生息。
马拉维湖湖中生物种类十分丰富,淡水鱼种类居世界各大湖泊之冠,其中80%的鱼类种类为特有种,仅慈鲷鱼就有850多种,马拉维湖中除了鲷鱼,还分布5种罗非鱼、花鳗鲡、鲶鱼等,同时还有大量的软体动物,有28种淡水螺(16种为特有种)、9种贝类和2种淡水蜗牛以及马拉维蓝蟹;马拉维湖慈鲷鱼是由受困在马拉维湖的单一祖先进化而来的,由于竞争食物与空间,每种慈鲷鱼都衍生出自己的特殊习惯,有些慈鲷鱼以藻类为食,有些慈鲷鱼体形巨大,有些慈鲷鱼则只有几厘米大小,在马拉维湖的南部地区,生物学家曾在马拉维湖底发现了一座座沙堆,每一座沙堆的上方是直径约2公尺的圆形沙坑,类似海底火山口的形状,沙堆范围达4公里之广,沙堆之间聚集着数以万计的慈鲷鱼,每一个沙坑都由雄慈鲷鱼守护,这里是慈鲷求爱的场所,这些慈鲷鱼构成了马拉维湖中重要的生物体系,其对于进化研究的重要性可与厄瓜多尔西部的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雀类研究相提并论。马拉维湖湖底的鲷鱼生态群落


慈鲷鱼是世界上最负责任的父母,鲷鱼在母亲的嘴里孵化,小鲷鱼遇到危险就会被妈妈吸进嘴里。


在马拉维湖的湖底,是一片深水涡流死水区,这里生物种类十分稀少,却生长着一种湖蚋的幼虫,在雨季到来的某个黎明时刻,数以亿计的湖蚋幼虫会上升至水面羽化,羽化的湖蚋在湖面上形成了几百公尺的陀螺型烟柱,全是湖蚋在交配,随后湖蚋开始在湖中产卵,随即死去。到了雨季在马拉维湖湖面升起的白色烟囱,数以亿计的湖蚋在交配,大量的鸟类和鱼类迎来了一年一场的饕餮盛宴。


今天先介绍马拉维湖最具代表性的鱼——非洲王子。

非洲王子是一种如同鲈鱼一般的典型的鲈形目的体型的鱼。小型慈鲷,成年个体10~12cm,如同鲈鱼一般的典型的鲈形目的体型,体色橙黄,背鳍近边缘处有一条宽约2mm的黑色条纹非常清晰和显眼。雌雄同形,雄性个体稍大。(区别于世面上地摊杂鲷品种纯正的非洲王子鱼均带黑边,黑边越明显品相越佳,弱势鱼会在受强势鱼压制情况下变得脸部或身体部位发黑)

要求水质PH7.0~9.0,硬度大于120mg/l,适宜水温20~28℃。温和的肉食性,喜食昆虫幼虫、水蚯蚓、小鱼虾、碎肉,人工饲料也能迅速适应(建议人工饲料)。10~12个月性成熟,温度适宜时每隔2~3星期可繁殖一次,不受季节限制。口孵方式繁殖,雌性口含受精卵孵化,鱼苗卵黄囊消失后离开雌鱼口腔,自行觅食,亲鱼保护一段时间,遇到危险时可再将鱼苗含在口中。可以在水泥池甚至鱼缸自行繁殖。

非洲王子容易饲养,只要保持适当的水温和接近中性的正常水质即可。可群养或与其它“口孵慈鲷”混养,与多种口孵慈鲷同缸混养美学效果更好,因为色彩五彩缤纷,非常鲜艳夺目,以珊瑚砂垫底,再配以珊瑚礁,能产生海水鱼缸的效果,而且,珊瑚砂能使水质呈弱碱性,最符合这类鱼的需要。当然了追求原生态造景还是配以黄沙和石头为好,投喂浮性颗粒饲料或水蚯蚓。

非洲王子的来历:

目前观赏鱼市场上如此普及的亮黄色的非洲王子实际上仅仅是在近年来(大约15年前)才被发现的,它的发现以及接下来的普及流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传奇!L.caeruleus这个属种是1956年由G.Fryer鉴别的.他将这个品种的特征合规地描述为身体白色,背鳍上带着黑边,雄性在发情期会映衬出淡淡的蓝色(这个品种可能来自马拉维湖的Nkhata 湾)。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品种被命名为caeruleus (拉丁语中"蓝色"的意思)。一直到1980年前后,它的黄色形态(变种)才由Stuart Grant和他的潜水员发现。据推测,Grant et.Al是在马拉维湖的Lion's Cove(狮子湾)发现的一小群亮黄色的非洲王子地域种,St uart Grant当时仅采集了少量样品,由于当时发现野生种群数量非常小,轻微的捕捞就会直接导致种群的灭绝,因此他们不愿大规模捕捉并出口。那时正好有两个瑞典鱼商拜访Stuart Grant,注意到了缸里这几条漂亮鲜黄色的岩栖类,他们希望Stuart Grant捕捉些样本出口给他们,但遭到严辞拒绝。据说当瑞典人被拒绝以后,并没有死心,他们买通了Stuart Grant 底下的知道采集地点的潜水员,最后这两个瑞典鱼商终于如愿以偿的将两条亮黄色的非洲王子偷偷带回了瑞典。后来这两条yellow labs被作为礼物送给了Pierre Brichard,此人也深深为其所吸引。Brichard后来将这两条鱼带回到了他在布隆迪的鱼场,该鱼场正好位于坦干依克湖沿岸(在湖沿岸设有多处繁殖场),在不到到六年的时间里,通过这一对种鱼共繁殖出近20000条!!从1986年起,Brichard开始把它们命名为"Labidochromis tanganicae",并以不菲的价格推向观赏鱼市场,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Brichard 最后从这一对鱼身上狠狠地赚了一笔,而在马拉维湖首次发现它们的Stuart Grant却是两手空空。因此,现在鱼友手中大部分的非洲王子都是那一对非法获得的种鱼的后裔,这简直有点难以置信,但它确实是真实的情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野生的非洲王子的品质并没有比现在常见的人工品种优良多少,有些鱼身上和面部也有许多黑色杂斑。事实上,您所见过的最惊艳的鱼(比如那些在鱼展中获奖的鱼),都是经过品系繁育的.即将繁殖的每一代中最漂亮的鱼挑出来,再进行(近亲)配对繁育.最优良的基因并不是来自野生的F0代,而是从那些经过精心选育的后代中来,对所需要的基因进行优选培育并予以巩固就能够达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