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细数那些大海上的天灾

肆虐大海的灾害性海浪  

 在大海上,台风、飓风和风暴是最常见的威胁,狂风卷起巨浪,如同猛兽一般咆哮着扫过海面上的船只,猛烈地冲击海岸。强风引起的灾害性海浪会导致船舶倾覆,使浅水中航行的船舶触底碰 礁,或使螺旋桨露出水面令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船舶失控,甚至当海浪波长与船长相近时,船舶的自重导致万吨巨轮拦腰折断。 据史书记载 ,公元 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和范文虎率10多万军队、 4400多艘战船在攻占日本的一些岛屿时,台风突然袭来,狂风巨浪使4400艘战船几乎全部毁坏、沉没,10多万军队葬身海底,逃回来的仅有3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海军在诺曼底登陆,由于一次不大的风暴潮而损失了700艘登陆艇。1952年底,一艘美国船曾在意大利海岸附近被巨浪折成两半。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海浪都对人类造成损害, 通常只有波高在6米以上的海浪才引起灾害。而灾害性海浪也是可以根据科学手段预测出影响其产生、发展、消衰的各种因素,提前加以防范。

狂风怒浪的风暴潮  

 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 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风暴潮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两大类。风暴潮灾害影响除了取决于风力外,还受当地天文潮高和地理位置、海岸形状、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一般说来, 正面受到大风袭击,海岸形状成喇叭口形,海底地形平缓,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受到风暴潮破坏的损伤就大。  

  人类为抵抗风暴潮灾害,修建了很多防海堤、拦潮堤。早在我国唐代,在江苏沿海修建的“常丰堰”抵御了风暴潮对盐田和农田的损害。北宋年间,“常丰堰”已年久失修,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又历时三年将其修复,更名为“捍海堰”, 此后这条堤坝抵御住了风暴潮的袭击,保证了沿海地区的农业丰收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后人为了纪念范仲淹又叫此堤为“范公堤”。它北起阜宁,南到启东,全长 300多千米。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将其加固成混凝土堤坝,一直沿用到今天。

汲水升空的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下由两股空气强烈相向对流运动、相互摩擦形成的空气漩涡,这种漩涡造成中心气压很低,而吸起地面的物体,抛向天空。 龙卷风外貌奇特,它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出现在海上的龙卷风可把海水吸离海面,形成水柱同云相接,如同巨龙从云中探身入海,因此常被称为“龙取水”或 “水龙卷”。  

  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 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可以达到每秒100米以上, 极端情况甚至可达300米。要知道,12级风的风速才相当于每秒30多米,根本无法与龙卷风相比。龙卷风拥有惊人的破坏力。1956 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

水天混沌的海雾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大雾会降低能见度,对海洋航运及海岸设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近海开放水面季节的延长、 沿海地区局地小气候发生变 化,导致雾生成更为频繁。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在有雾形成的自然气象条件下,水汽就会以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为凝结核,增强雾的浓度。  

近年来,随着雷达、GPS等先进技术的使用, 浓雾对海洋航行的影响正在逐渐降低,但仍然是海洋航行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

幽灵浮动的冰山  

  冰山是一块大若山川的冰,脱离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随着海流飘荡,直到融化。自由漂浮的冰山约有90%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下,因此看着浮在水面上的形状猜不出水下的形状。冰山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其次是洋流,其在高纬度地区能维持10年之久,但如果漂向广海则12年内就会没 有了踪迹。目前使用雷达和声纳的方法跟踪冰山,虽然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船只与冰山的碰撞, 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在寒冷的极地海洋中, 冰山的硬度非常大,而金属的强度则会在低温环境下降低,很容易损坏金属板,因此一向是轮船的克星。历史上有无数的船因撞上冰山导致船舱内积水过多最终沉没,最著名的冰山遇险船当属巨轮“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处女航自英国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启程驶往新世界,却因撞上冰山,葬身大西洋海底。

死神过境的海啸  

  海啸是地球上强大自然力的终极表现、无法阻挡的毁灭者。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的一切全都吞没,这就是海啸。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 500 1000千米。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的发生给印尼、斯里兰卡、泰 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 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 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