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古镇遍寻“海丝”痕迹

福州,有福之州,“海上丝绸之路”上不能不提的一座城市。古代素有“榕城”美称,在唐代和五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在这种形势下,福州与中原文化交流增多,为福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闽安古镇正是当年最繁荣的四大重镇之首,古港口中的军事要地,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来闽安之前,查阅了不少资料,怀着对历史的珍重与尊敬,很期待这一次能找到资料中展现的那些古朴又沧桑的历史遗迹。出发时却遇到了很尴尬的问题,问了很多的路,福 州人多数不知道闽安古镇在哪里,甚至连续换了两辆出租车,无奈之下只能摸索前行。即便行程不顺,心中仍是兴奋不已。顺着闽江一路向下游走来,透过车窗看到闽江上来回游曳的货船,仿佛透过了时空看到了当年进贡的使船、国外的商船以及来华的传教士们,想象着当年盛世下的繁华。

当车离闽安古镇越来越近,时间仿佛也越来 越慢,周围的建筑也越来越稀疏,没有了市区的 吵闹声,没有了汽车的尾气;有的是伴江而建的村落,还有一份等待人去揭开的神秘。

镇口原来的老碑早已不见,如今立着一块 2008年村委会建的新碑。走进镇里最先进入视野的是那条古河道,以及古河道上的那座迥龙桥。这座桥是古代闽安通往闽江下游和闽东的唯 一通道,唐代以前的闽安镇已是古港口中的第一要地。唐代武则天时期,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福 州海上贸易必经之路的迥龙大石桥就在此时开始修建。站在迥龙桥上,望着两边连绵的棋盘山, 犹如两座闸口,挡住了从闽江入海口吹来的狂风;低头俯视,脚下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航道,看着水中模糊的碧影,仿佛看到了当年众多豪华商船的身影;平视桥面,桥栏杆上每一座石雕都是一种象征,宝奁是唐代女子出嫁时装金 银首饰的箱子,而宝奁和官印的石雕同时出现在桥上绝非偶然,这象征了当时的女权统治,如今细看这些雕像时,棱角和刻图已经被时光侵蚀模糊了,桥身却依然坚挺结实,承载着祖祖辈辈们的脚步。

迥龙桥两侧共有六块石碑和两座庙楼,北边是 “圣王庙”, 圣王庙正中挂着一块“齐天大圣”的牌匾,庙楼底下是一个四方的空间,可供马车行人穿行其间。还有两扇可以控制桥梁进出的大门,门上的漆画至今仍然栩栩如生。楼宇两侧则立着两块“沈公桥”碑和两块刻有“民国 尊王庙”的石碑。来到桥头南面,“玄帝庙”结构相对 简单,在庙楼下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飞盖桥”碑和 “沈公桥”碑。在看碑文时,一位老人安静地坐在了石碑的旁边,脸上黝黑的肌肤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仿佛他本身就在诉说着碑上的历史,我不由得走近他, 尊敬地询问老人是否可以给他留影,老人淡漠地向我摆了摆手,人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很快,取而代之的便是两个村中妇女严厉地质问,这不免让我有些叹息和委屈。失望之余,更多的却是惋惜。曾经这里可是福建四大名镇之首;是最发达、最开放的国际口 岸;是接受外界文化以及可以延伸到大洋西岸的重要贸易港口;也是海上唯一进入福州的必经之路。这巨大的反差不 免让人心生感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顺着古老残破的石阶一路向下,沿着古河道步步前行,仍能看到出港打鱼的船只穿行在静匿的古镇中。依山而建的民房,已然失去了当年的色彩,在众多建筑群中偶尔还能找到古朴的身影, 偶尔几片屋瓦和零星几座古墙壁。爬到小镇的最高点,看着跳脱而出的那一个个老建筑,在脑海中把这些点连成线, 最后连成一幅画面,以人们开放的思想及经商的头脑为颜料;以“海上丝绸之 路”为画笔,一笔笔描绘出一幅彩色的传统中国山水画。现在这幅画已然褪 色,甚至凋零。如果只剩下一幅褪色的画卷我们尚且可以珍惜,但在我眼里, 它已经变得更让人惋惜,原画已经被当地人用自己的方式画得凌乱了,他们改造了它,改造的不伦不类,这已经不能算作一个古镇,历史的文化正在消失,甚至被愚昧代替。 只剩下那座守护了他们1000多年的迥龙桥孤零零立在河道上,慢慢被风霜蚕食。

当我走上山时,发现了一座老北洋陆军上将——“林述庆”的古墓,看到墓碑上仍有人祭拜过的痕迹,也许是他的后代,也许他们没有忘 记那段历史,没忘记这里曾经是守护整个福州的海上第一要塞;也许他们还记得闽安古代的第一 个巡检司衙门,还记得当年为了保护他们牺牲的众多海防英雄将领。

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想要复兴的梦想没有消失,也许他们是在等待,等待一支新的画笔, 帮他们重新谱写一幅崭新的画卷。我相信他们 的愿望很快可以实现,如今的福州有着得天独厚 的潜力和优势来支起这杆大笔,马尾一带已经建 起了规模不小的现代化港口和大型的造船厂,他们正是在延续着福州港自古以来的盛名,维护着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福州正力争将自身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 市。当海路贸易带动起福州的经济之后,对闽安古镇以及自身的历史文化也会有更深的修复及完善。我们期盼着这座老城能早一点重现以前的 “海丝”辉煌。(责编:金希)
[本文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