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读诗也要赶潮流丨《星际穿越》为什么反复提这首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作者:英国范儿@电影场


《星际穿越》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时下正在世界各地热映。时长近3小时的电影,有人以观影过程是“渐入佳境”、“叹为观止”、“泪流满面”、“恍如隔世”的感受来形容。



本文不是影评,不涉剧透,尚未观看此片的朋友不用担心,可继续阅读。


不知看过该片的朋友是否注意到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由布伦特博士(Dr. Blent, 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扮演)反复吟诵:“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这是怎样一句话?什么意思?又源出何处呢?今天我给大家说说。


只要人活着,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尽管努力避免,但依然挥之不去,我们都会想到死亡。面对死亡,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无一不是心存敬畏。我正当盛年,距直视死亡还需些时日,但在某些漆黑的夜晚,掐指算算,也时常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不禁惊出冷汗来。


我一直觉得,面对死亡的态度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智慧高低。古今中外的很多智者给我们普通人这样的训诫:把活着的日子过精彩了,是人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


孔老父子训斥来问“死亡问题”的学生说:“不知生,焉知死”。孔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你把生的问题想明白了比什么都强。政治强人曹操进入人生暮年的时候,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还喊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就算文艺气息极浓的欧阳修,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想在人生晚年里“西北望,射天狼”。


铺垫太多,我马上进入正题。


中国有英雄和智者如此面对死亡,英国当然也不乏具有如此精神的人物,比如迪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迪兰·托马斯是一位英国诗人,威尔士人,生活在上世纪上半叶(1914 – 1953)。和英国文坛赫赫大名的诗人相比,如和他同时代的T.S.爱特略,迪兰托·马斯不算第一等的大诗人。他寿命很短,不到四十就英年早逝。他也并非少年得志,人生前半段称得上潦倒穷困,人生后十年逐渐被公众赏识,最后几年赢得了名望和财富。迪兰托·马斯的诗作中,最好也是最有名的当属那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全诗如下,附中文翻译: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迪兰·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1953)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虽然在白昼尽头,智者自知该踏上夜途,
因为言语未曾迸发出电光,他们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好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着他们脆弱的善行
本来也许可以在绿湾上快意地舞蹈,
所以,他们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狂人抓住稍纵即逝的阳光,为之歌唱,
并意识到,太迟了,他们过去总为时光伤逝,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严肃的人,在生命尽头,用模糊的双眼看到
失明的眼可以像流星般闪耀,欢欣雀跃,
所以,他们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而您,我的父亲,在生命那悲哀之极,
我求您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这是迪兰·托马斯写给他父亲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亲生命垂危,已经放弃了活下去的期望,准备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迪兰·托马斯和父亲的感情很深,他走上文学这条道路就和自己曾作为英国文学教师的父亲有直接关系。诗人希望自己的这首诗可以唤起父亲战胜死神的斗志,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希望


诗歌中的“良夜”(that good night)和“光的消逝” (the dying of the light) 都比喻死亡。诗人用激烈的口吻劝解人们不要听从命运摆布,不要放弃活的希望,绝对不能“温和地就走进那个良夜”。


后面几段,诗人把人归为四类,分别是:智者(wise man)、好人(good man)、狂人(wild man)和严肃的人(grave man)。智者是那些曾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好人是那些善良有才华但软弱缺乏行动力的人;狂人是那些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但不停追逐的人;严肃的人是行将就木但依然对生充满渴望的人。诗人告诉我们,无论你被归位哪类人,你都不能面对命运缴械投降,一定不能“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死了不要紧,追求而追求不到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你面对生命的态度。“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被人鄙视,人要怒斥咆哮地面对逝去的光阴。


在电影《星际穿越》里,当载着人类生存希望的飞船飞向太空,布伦特博士吟出“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诗句。人类即将灭绝,死神不久将至,但人类依然咆哮不屈地为生存而拼搏。布伦特博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一口气吐出之前,依旧吟出了“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同样表达了对自己死亡以及人类灭种的不屈服态度。


迪兰托马斯和他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已经成为英语世界的一个象征和符号,就好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于中国人一样。诗句和诗句的作者将永远铭刻在自己的语言和民族记忆中。


顺便说一句,现在读诗和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崇尚丰富但纯净的语言形式,而乐衷淫侵和传播各种段子,这实在让人觉得惋惜。


这篇文字用了我大概两个小时,完成之时,已是午夜。我虽然即将温和地走进这个良夜,但这篇文字也是在劝解自己,一定不能“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按照迪兰的分类,我大概应该属于懦弱、缺乏行动力的好人。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我和诸位共勉:“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