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海丝文化—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开幕

2月11日,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来自中国、印度、泰国、新加坡、缅甸、埃及、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主题发言

蒋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激发合作共赢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引起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积极反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传承和弘扬思路精神,筑牢政治互信基础,激发合作共赢动力,坚守和平发展信念,强化人文交流纽带,凝心聚力、携手合作,共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


蔡名照:建设海上新丝路 传递友谊新篇章

泉州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留下了很多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因海结缘、相逢相知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一条商贸往来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友好合作之路,沿线各国人民携手同心、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同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凝聚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


尤权:加强互联互通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福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到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发展区域,福建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现在,中央政府确定福建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我们将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汲取营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尤权


王伟光: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旨在实现共同繁荣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承历史的重大举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互惠,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伟光


周明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地区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难面前,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推动建立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


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泉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即使从唐开元六年(718)今泉州所在地成为州治算起,其建城史也有近13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令世人瞩目,而其中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其深深的海洋印记。

作为华夏子孙,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丝绸之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前往西方进行贸易,后来发展演变成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也因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作用而铭刻于世界文明史。


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古城泉州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的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而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摩崖石刻

泉州真正的繁荣是从宋代开始的。在科技水平尚不够发达的古代,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人们相信有“神”在主宰着海洋,他们认为,只要在航海之前举行仪式,虔诚地向神祇祈求庇护,就能“海不扬波”,出入平安。

泉州官方的祈风地点,固定在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的通远善利广福王祠,至今,山上仍然保存十方宋代祈风摩崖石刻,这是当年地方官员主持祈风盛典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这些石刻详细地记载了祈风的时间地点、参加者的姓名以及举行这一仪典的盛况。

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中国式航标灯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六胜塔

六胜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

万寿塔

万寿塔是泉州湾古航标,又名关锁塔、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塔石村。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故此当时万寿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古泉州的“蕃坊”习俗

古代泉州是个国际性大都市,当时众多外商漂洋过海来到泉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了定居在泉州,并与当地人通婚。最迟在南宋时期,泉州城南已经出现了聚居各国蕃客的“蕃坊”。现今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的丁氏,以及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的郭,便是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后裔。

刻有“番客墓”三字的简陋墓碑

宋代泉州就设有专门的“蕃学”,让外商子弟在中国接受教育。外商也在当地支持一些公共事业,例如南宋嘉定四年(1211)即捐资兴建了泉州泉和顺济桥。泉州还设置有“掩胡贾之遗骸”的公共墓地,许多外商死了之后就安葬在泉州,近年来发现的大量“蕃客墓”碑及其构件,正是古代泉州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见证。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独特信仰

因为泉州是一个与海外交往频繁的城市,众多的海外商人在带来他们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信仰。与西方多次爆发宗教战争不同,在古代泉州,宗教十分发达,其中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等诸多宗教和谐共处,发人深省。

清净寺(王鲁闽 摄)


在各种外来宗教中,伊斯兰教影响是最大的,其在唐代即已传入,相传佛祖默罕默德“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而且今天的泉州还有“灵山圣墓”以供凭吊,泉州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艾苏哈卜清真寺”,它又名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之一。


摩尼教创教于公元3世纪,其教义认为世界是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对立,善来自光明、恶来自黑暗,他们的理想是光明战胜黑暗。所以摩尼教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名称,即为“明教”。草庵寺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也是世界现仅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



开元寺是中国重点佛教寺院,也是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之一,它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历代屡有修建。在开元寺内,印度教寺的石柱,婆罗门寺带有人面狮身雕刻的华板以及印度寺常用的伎乐飞天斗拱饰物......无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远行的文化之舟

作为古代文明大国,华夏文化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泉州港拔锚而去的,不仅有载满中国丝织品、陶瓷器、金属制品、漆器等货物的商贸船舶,也有蕴含深厚艺术、科技和制度等的文化之舟,而这些都大大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在明清时期开始衰弱并转型,但在现代化的今天同样有着特殊意义。深深镌刻着海洋印记的古港泉州必将在这一历程中书写新的辉煌!

( 整理自:泉州广播电视台、福建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