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驿站
提示
消息
中国几千年的工匠精神怎么说没就没了?



在中国,从来不缺好想法、好点子,缺的是踏踏实实、沉下来做产品的“工匠精神”



前几日在微博看到了几张很有意思的图。



这是木工技艺中的榫卯结构”


中国古代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天才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不使用一颗铁钉”是木构榫卯最大的特点,这些巧夺天工的设计,反映了前人的博大智慧和他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的工匠精神呢?


说到“工匠精神”这个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各地博物馆里那些严丝合缝的木制家具、制作精美的器皿服饰,以及少部分地方千年不倒的建筑。


自打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这个冷门词汇摇身一变成为了年度热词。企业里、机关里、股市里到处都充斥着对“工匠精神”的崇拜,毫不夸张地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或真或假地标榜这种追求完美的状态。



央视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一时间风靡全国。这些片子里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只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去感染观众。当我们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做着繁复修复工作的维修师傅们时,我们不禁会惊叹:世界上竟有一批如此的匠人,他们没有名牌大学的背景,没有耀眼光亮的职称,只因热爱本职工作,进而能把手中的活儿,做得精致又精益求精,他们是不世出的天才,是真正的国宝


我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认同感,那是因为通过自身对比造成了巨大的反差。很明显,在当前中国社会,拥有如此工匠精神的人已经不多了。作为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这个现状令人尴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廉价、粗鄙、山寨的代名词,我们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商品,但多数只能是快消品...西方人很少穿着中国鞋子去参加宴会,就连中国人也不喜欢穿自己国家的鞋子,比如易建联不让穿NIKE就罢赛,比如去年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疯抢马桶盖...难道“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已经容不下这些“神腚”了么?



有人说日本马桶盖都是在浙江生产的,但别忘了决定一款产品质量的是它的设计、工艺流程和检验标准。在日本的制造体系内,他们乐于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分解到极致,他们贯彻的理念是在制造设计上做到完美,所以无论在哪里生产,他们的产品都是世界最顶尖。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向来不缺少顶级的工匠,央视每周一期的《大国工匠》,想拍上个几年一点都不成问题。但中国社会环境却缺少一种之于工匠精神的推崇,一种普遍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如中国的奥运冠军数量总是能挤进前三名,但在民间体育上的展开却很落后,基础建设不说,教育制度等也都制约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城市缺少体育文化,大人有空会去SPA按摩,却没人去打篮球打网球;孩子就更别说了,应试教育埋没了多少体育人才,以至于13亿人都找不到11个会踢足球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悲哀。


国外的工匠呢?


如今还有一点蛮悲哀的,就是将“工匠精神”作为产品设计理念的公司通常是瑞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企业。所以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是带着放大镜拨动细小零件的瑞士钟表匠和拿着尺子丈量布匹的意大利裁缝。


在美国,他们推崇的是一种“人人做工匠”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中,工匠们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也能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快感。在工匠们看来,通过制造可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也让收入高低变得不那么重要。那些匠人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源源不断地奉献出大量“可作为传家宝”的商品,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百年企业。




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一个“工匠之国”。日本企业在成立之初,除了基本的管理、财务制度外,以CEO为首的管理者常常会花大量的精力去建立一种普适的文化,核心就是“要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借此同员工形成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培育出企业的内动力。于是,日本在80年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制造管理体系和尖端产品,比如丰田模式就被世人广泛模仿,他们推崇的“零缺陷”理念至今仍是众多制造企业CEO的座右铭,就更不要说他们向世界输出的汽车、特种钢、精密电表等产品了。


德国制造在世界也是出了名的可靠。德国人爱惜企业品牌更胜于自己的生命,去年强降雨各地内涝严重,青岛就因完善的排水系统刷了屏。而青岛的排水系统就是德国人修建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直至今日青岛政府还能时不时地收到来自德国的修葺建议,他们坚信自己建造的建筑能矗立100年以上,而且愿意在100年之后提供售后服务。



在德国,企业制造产品,总是慢条斯理、精心打磨,严格按照要求生产;德国人讨厌加班,讨厌赶工,他们深知欲速则不达,匆匆赶制的产品极有可能出问题。比如保时捷组装一部车需要9个小时,但后期的检测和调试则需要数月,所以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要3个月,一些配置较高的车型往往需要提前一年预定。在需求最旺盛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盲目扩张,或许车间、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搞定,但优秀、熟练、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却要悉心培养,他们始终不会以牺牲质量来换取订单的,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让其不断生产出精品,卖给高端客户,这也让保时捷从来不用担心金融危机,因为他们的客户从来不差钱。请加微信号:robotinfo 学习工业智能化知识




此外,瑞士的工匠培养模式也值得全世界学习。他们尊重工匠,学校致力于引导学生尽早地投入企业实习。事实上,瑞士的学生在读完初中之后,要不立志搞理论研究继续读书,要不进入企业当学徒,跟着师傅修炼技艺,几年之后,基本上都能参与一块顶级名表的制造。为什么说瑞士表值得信赖,因为瑞士工匠对待手表就好像对待情人一样,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会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不在乎产品是要卖到白宫或者新奥尔良的妓院,他们享受的是产品升华的过程,至于赚钱也只是顺便的事儿。何况在瑞士,没有高学历,却拥有制造技能的工匠,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以及非常体面的社会地位...更何况在瑞士,光靠政府发的补助就能活得很滋润......



谁动了中国工匠的存在感?


过去20年,中国制造一直靠廉价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来获取订单,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商品,一路走来,自我感觉还挺良好,日子虽说比较苦,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着GDP飞速增长,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企业家竟然生出“世界已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虚妄想法...既然这样就能赚的很爽,谁还管你什么工匠精神




而随着中国人工、物料等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中国经济转型,越来越多老朽的制造企业开始倒闭。东莞、苏州、温州等地的制造企业,脆弱得跟高粱杆一样,稍微遇上点风雨就哗啦啦地躺倒一片...加之,连续的经济危机,股市震荡,地产泡沫,有关部门终于开始重视实体制造,重视工匠精神了。但我们却忘了,随着中小制造型企业一起倒闭的,还有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你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竟然有非常多的企业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最根本的产品之上,他们沉迷于资本游戏中无法自拔,常常就是:熬到上市,圈钱走人,接着寻找下一个热点...这种资本游戏是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大家殚精竭虑地斗法,只是把财富从左口袋移转到右口袋,并没有真正的创造财富,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总感觉物价高。



别忘了,企业创立的目标应该是生产出好的产品。正如德国、日本、瑞士的企业,如珍惜生命般,珍惜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自己的品牌形象。在德国,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会立即执行召回制度,不惜一切代价;而在中国,只要产品卖出去了,只要不死人,休想退回来,简直是判若云泥。


企业没有工匠精神,员工就更不可能散发工匠精神。他们无法享受“升华产品”的快乐,只能把眼睛盯在薪资、绩效;同时企业玩着资本游戏,无法创造新的价值,也无法给予员工满意的薪资,员工们只能通过“政治”手段搞点灰色收入了。


更何况,在中国,一个技术精湛、满手油污的工程师,得到的尊重远不如一个为富不仁的房地厂商,这让工匠们感觉不到存在感...



于是,不再有人愿意再做工匠...



匠心不死


还好,在这个浮躁的国内社会中,依然有秉承工匠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企业。



华为,一个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企业。在老外被称为“中国制造”的代言人,服务了全球170多个国家,手机全球销量位居国产手机之首,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研发CPU的企业。任正非说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个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华为就是阿甘,认准方向,朝着目标,傻干、傻付出、傻投入。面对的又是世界级的竞争对手,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聚焦,集中配置资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好空调格力造。在铁娘子董明珠25年努力下,格力电器已连续十年空调销量全球第一。有人说这样形容中国电器行业,“一群老爷们,干不过一个女人”。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一位追求工匠精神的领导人。董明珠对格力产品的质量要求堪称严苛,他们的产品必须经过千万次试验的考验。在制冷行业的供应商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评判标准:能给格力供货的,给同行业其他家供货就不成问题。小到一个隔音棉、普通到一个包装箱,格力都制定了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能跨进格力的门槛,很多在行业中也便代表了最高水准。董明珠和格力所作出的这些努力,只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打造可信赖的国产品牌。



海底捞,一个让员工拥有家的感觉的企业,一个将服务做到好的变态的火锅店。从四川一个小小的麻辣烫摊位到全球100多家直营店,它的成功应归功于细节的服务。去过海底捞的人都知道,服务员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在海底捞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服务员做不到的。他们注重顾客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感冒送来可乐煲姜;孕妇送来软坐垫;心情不好会有人陪你聊天;过生日全体集合唱生日歌...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而中国超过150年的老店只有5家。我们好多企业家的口头上说“建设百年俱乐部、建立百年企业”,却无法否认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曾看过一段话:“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国,从来不缺好想法、好点子,缺的是踏踏实实、沉下来做产品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如今却也成为日本企业和德国“工业4.0”的代名词。当我们的基因和我们的根成为别人炫耀的资本时,我们必须要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了。


欢迎关注